凌晨三点的机房,
荧光屏上跳动的5G信号波形
曾是我最熟悉的生命轨迹。
八载通信工程师生涯,
我用二进制代码
丈量着人与人的距离,
直到2019年深秋那个湿冷的清晨,
外公的离世撕开了另一道命题
当生命走到终点时,
我们该如何好好说再见?

转折:一场告别催生的职业觉醒
料理外公后事那天,殡仪馆走廊的消毒水味混着家属压抑的啜泣。我眼睁睁看着化妆师用生硬的手法为外公整理遗容,家属们红着眼眶在混乱的流程中手足无措。“如果连最后的体面都成奢望,那些连接生死的仪式还有什么温度?”这个念头如惊雷般炸响。
半年后,命运给了我一个触动的答案。参与老家殡仪馆通信升级项目时,我目睹了老殡葬师陈师傅的“绝活”:他用脱脂棉蘸温水轻柔填补逝者面部创伤,用专业塑形工具复原遗容,当家属颤抖着触摸“熟睡”的面庞时,泣不成声:“他只是去种星星了。”那一刻我忽然明白——通信连接的是信号,而殡葬连接的是生死之间的思念与尊严。

破茧:在偏见中生长的温情力量
转行初期,我经历了比调试基站更艰难的“调试期”。首次面对车祸遗体时,三天粒米未进;24小时待命的手机成了“生死热线”,地铁上接工作电话时周围人下意识避让的目光,像针一样刺着神经。
但每当想起陈师傅那双修长却温暖的手,我便咬着牙坚持:跟着师傅学遗体防腐技术,练就三小时完成遗容修复的硬功夫;把通信行业的数字化经验注入殡仪服务——开发线上纪念平台,让无法到场的家属能通过VR重温逝者笑颜,用云端悼词系统让思念跨越时空。

新生:做种星星的人
如今我更愿自称“生命告别师”。记得为爱好围棋的退休教授定制告别仪式时,我们特地在灵堂摆上黑白棋盘;为爱养花的阿姨准备纸扎的多肉盆栽,家属含泪说“她最放心不下的就是阳台那盆兰”。遇到情绪崩溃的家属,我会轻声说:“他们只是换了种方式陪伴。”
去年,一位家属寄来感谢信,背面画着颗星星,背面写着:“以前觉得把信号调满就是成功,现在才懂,让逝者体面离开,让生者走出悲痛,才是更有温度的成就。”
职业从无高低,能守护好生命的最后一程,就是了不起的事。就像《人生大事》里说的,我们这些殡葬人,都是“种星星的人”。在生死的边界,我们不仅修复遗容,更在修复人心;不仅搭建数字化的桥梁,更在架设情感的渡船。当家属深深鞠躬说“谢谢”时,那些关于“高危”职业的偏见早已烟消云散——因为我们守护的,是人间最珍贵的“好好告别”。

现在我的朋友圈里,
通信旧闻与殡葬暖心瞬间交替出现。
曾经反对的家人开始主动帮我整理行业资料,
朋友也会悄悄来问
“如果有一天……该怎么选择?
我知道,
这颗关于生死的“信号”,
终于穿越了偏见的高墙,
在更多人心中点亮了温暖的灯塔。

毕竟,
这世间最动人的连接,
从来不是电磁波,
而是心与心的相知;
最伟大的“信号塔”,
永远矗立在生死的渡口,
守护着每一次郑重的告别,
指引着每一份思念的归途。
我们始终在这里
为您护航每一程归途
图文来源:来生缘
